送男老师什么礼物好,送女老师什么礼物好,送老师的礼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礼物网

奖状贴纸同奖状抱枕怎么做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奖状贴纸,以及奖状抱枕怎么做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情满中秋 致敬师恩

神十四发射成功时,刘洋母校郑州十一中的师生们为她欢呼。受访单位供图

刘洋的母亲牛喜云数着天数等待女儿归来。受访者供图

9月9日晚,河南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教师去宿舍看望新生,为大家送上月饼。刘钰摄

编者按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从盛夏到金秋,从新月到满月,又是一年的花好月圆。

今岁中秋夜,喜遇教师节,一轮明月,两种情感,有对团圆的期盼,也有对恩师的谢意。

明月无价,高山有情,祝老师们双节快乐!

愿人们的生活,像中秋的月亮一样圆圆满满!

航天员陈冬

请接收来自父母的思念

□本报记者 田宜龙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吉小平

陈树林与儿子陈冬间,关于中秋节最深刻的记忆,发生在北京的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那是一个中秋节的傍晚,航天员大队食堂正搞食品展销。航天员陈冬打算买些半成品菜肴带回住处,祖孙三代一起过个简单的团圆节。

蹦蹦跳跳的双胞胎男孩,看见正烤着的羊肉串,就使劲拉着爷爷陈树林和爸爸陈冬往前凑。

看到羊肉串,陈树林犹豫了,寻思让不让孙子吃,毕竟吃多了难消化。面对孩子们兴奋的脸蛋,陈冬也难以拒绝。此时,陈冬的母亲黄焱远在广东,但陈冬能与家人一起过节已非常难得。

围着炉火,祖孙四人站在烤架前,边吃边聊。这样的情景也曾经发生在洛阳,那时陈树林带着陈冬和他的哥哥,父子三人就站在洛阳涧西长春农贸市场外,也像这样吃过烧烤。

按照洛阳的中秋节风俗,家人团圆时要一起吃月饼和石榴。儿时的陈冬喜欢吃蛋黄馅的月饼,这种偏江南口味的食品在洛阳并不多见,但陈树林总会特意为他买几个。

陈树林和妻子黄焱都是原洛阳铜加工厂的职工,两人经常出现上“对班”的情况,节假日也不例外。因此,每年到了吃月饼时,父母总有一个不在家。陈树林曾经告诉陈冬哥俩,过中秋时如果爸爸或妈妈不在家,两人吃完月饼后,可以跑到院子里望一望天上的月亮,这样父母在远方就会“感应”到。

今年,黄焱在广东完成了带孙子的“任务”。“闲”下来的两位老人,回到洛阳,住进陈冬为他们新买的公寓中。

9月1日晚,陈树林和黄焱端坐在洛阳家中,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刘洋和陈冬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出舱活动。因为这是陈冬第一次出舱,老两口心中殷殷挂念着儿子。

“这是航天员第一次从气闸舱出舱,也是第一次使用小臂,更是我和02第一次的出舱活动。”陈冬透过电视屏幕说道。“谢谢战友们的帮助,谢谢全体科技人员的支持,谢谢全国人民的关注。”航天员刘洋接着说,“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9月6日,黄焱在家中给陈冬写下一封家书:“中秋节快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很想念你,看到你首次出舱,完成了任务,我们都为你们感到高兴,感到骄傲!”

他们知道,中秋节那晚,远在中国空间站的陈冬,透过舷窗,也能“感应”到这份来自父母的思念。

三代师生,穿越时空的祝福

□本报记者 冯军福

“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9月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完成首次出舱。河南籍航天员刘洋在浩瀚星空中向地面“比心”,并送上中秋祝福。

今年的中秋节恰与教师节相遇,刘洋的这份思念和祝福,也传回河南老家,传到了母校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中秋节到了,不知道刘洋吃上月饼没?”郑州市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杨志娟念叨着,对学生在太空里的生活格外关切。

办公室里,杨志娟从抽屉里翻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和纪念册。其中有一张刘洋的个人照,照片上的她齐耳短发,温文尔雅,笑靥如花。

“这是2014年,我们学校师生去北京航天城参观时,刘洋特意送给我的。你瞧,上面还有她的字,写得多漂亮!”杨志娟指给记者看,言语间满是喜欢。

在刘洋成长路上,老师对她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她曾说,老师恩情是一辈子值得珍惜的财富。

高三时,空军首次在河南招收女飞行员。刘洋当时的班主任武秋月替她报了名。“上大学的机会有的是,但当飞行员的机会或许就这么一次。”在武老师的劝说下,刘洋坚定了报考的决心。

人生路上这个小小的插曲,从此改变了刘洋一生的方向。

作为神九、神十四的“双料”航天员,刘洋是母校郑州市第十一中学的骄傲。

23岁的姚丹阳,曾在这所高中就读,今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担任语文老师。

“若干年前,我也曾坐在相同的教室里,聆听老师介绍刘洋学姐的事迹。虽然不能像学姐一样奔赴星辰大海,但她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平凡的岗位中不断学习。”姚丹阳说。

和姚丹阳一样,走出校园的刘洋,也在努力扮演“教师”的角色。

2020年,刘洋被国家航天局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此后,她常常出现在青少年航天公益科普的讲坛上,分享太空经历,传播航天知识,鼓励年轻人拼搏奋斗,勇敢追梦。

“青年学生更应该学习刘洋身上的精神品质。”在杨志娟眼里,刘洋是个特别懂得感恩的学生。

2013年1月,听说武秋月老师生病了,刘洋专程赶到郑州看望。学校60年校庆时,她还专门发来贺信,为学校捐赠书籍、航天模型等。

光阴流转,授业之恩难忘;尺素寸心,师生情谊弥深。

9月6日,感念于刘洋时隔10年再征太空,姚丹阳特意组织了一场主题班会,让学生围绕刘洋精神展开讨论。

“2012年6月,我在电视机前亲眼见证了刘洋学姐第一次太空出征。十年磨一剑,刘洋学姐再征太空,而我也开启了全新的高中生活。虽然前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我要像她所说的那样,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高一年级学生谷奕霖说。

一轮明月,两种情感,三代传承。

“人生一定要有梦想,那是你生命中的光。”刘洋出征前写给儿女的书信,同样深深影响着其他青年学生,激励他们心怀山海,眼有星辰。

航天员刘洋父母隔空为女儿送中秋祝福

“这才是‘天上人间共此时’”

□本报记者 王延辉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94天,95天,96天……窗台下,一张日历上,圈画着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驻留太空的天数。

从6月5日神舟十四号奔赴太空开始,航天员刘洋的母亲牛喜云就数着天数过日子。

“今天是96天,后天中秋节是98天,记够183天,也就是12月5日,姑娘就回来了。”9月8日傍晚,站在窗台前,牛喜云和老伴儿刘士林算着姑娘归来的日子越来越近,思念和喜悦都在眉宇间流淌。

这几个月,老两口如同给自己的神经装上了“雷达”,时刻关注着航天员的新闻、跟踪着女儿的动向。

9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中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牛喜云和刘士林守着电视直播一直看到深夜。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细数起来,刘士林、牛喜云夫妇已记不得上一次与女儿坐在一起吃月饼是哪一年了,“姑娘当航天员后,总得有十几年没有一起过中秋节了。”

“不过,我们也习惯了,我们照顾好身体,做最坚强的后盾,只要姑娘一切顺利、平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刘士林说。

这几天,刘士林、牛喜云时常想起那温馨一幕,“那是我们收到的最暖心的中秋祝福。”

几天前,刘洋在首次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后,以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为背景,向全国14亿人民送上“宇宙级”中秋祝福:“天地一心向前一步,虽然充满艰辛和挑战,但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当姑娘说‘中秋节快乐’的时候,地面团队马上回复了‘你们也要吃月饼’。”刘士林瞬间被这个天地对话的细节“暖”到了,“多有人情味儿啊!虽然在太空,姑娘也能吃上月饼了。”

6月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见面会上,刘洋曾满怀期待地说:“这次任务期间,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为祖国庆祝生日,第一次天上人间共度浪漫的中秋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漫天星辰闪烁是我们对祖国和同胞最美好的祝福。”

时隔99天,中国人将在太空首次过中秋节。“你想想啊,这多么有意义、多么浪漫,在太空过中秋,这才是真正的‘天上人间共此时’。”刘士林隔空为航天员深情祝福。

聚少离多的日子,牛喜云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排遣对女儿的牵念。“姑娘成长的时光多好,没事我就翻翻看看。”一个个大皮箱里,牛喜云珍藏着刘洋从小到大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有儿时的贴画,有各种奖状、证书、照片,甚至有体育达标证、高考准考证、成绩单等等。

“等姑娘凯旋,把这些都转交给她,让她也像放电影一样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牛喜云细细整理着,“这也是送给姑娘的‘神秘礼物’。”

刘士林也为女儿备好了礼物,“姑娘从小就爱吃我做的饭,等她回来后,我亲自下厨做她最爱吃的羊肉烩面和胡辣汤。”

窗外,云遮月;但,思念与祝福,遮不断。

她一直在和自己较劲儿

——走近2022年全国“最美教师”周荣方

□本报记者 史晓琪

“她富有激情,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可还那么用功刻苦。”同行说。

“她是严师,也是好友,学业要求一丝不苟,走下讲台爱说爱笑。”学生说。

她就是2022年全国“最美教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周荣方。

让青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鹤壁三家村有个名叫‘有才’的大爷,他在抗洪中摔断了腿。他爱人拿着党员徽章来到村党支部,说‘有才的腿摔断了,他的党员徽章来了,有啥活儿就交给我吧’!”

周荣方的思政课上,这样打动人心的故事有很多。那些温暖、感动化作力量,像种子一样埋在学生心里,向上生长。

“就在那节课后,一名学生告诉我,听着听着,他心里突然蹦出几个字:此生无悔入华夏。”周荣方说,这名同学一下课,就写了入党申请书。

除了讲故事,以理论力量为青年答疑解惑,从根上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也是她的特长。她从不回避问题,也不简单粗暴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了解学生疑惑困惑,带着问题备课,引导他们把问题想明白。

周荣方说,让年轻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是她的目标和方向。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焦裕禄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去年春天,周荣方讲焦裕禄故事的视频,仍然那么震撼人心,网络点击量一下子突破34亿。

一夜成名绝非偶然,那是深耕多年的厚积薄发,也是向下扎根的深沉积淀。

有多少年,她一有空就往基层跑,拥抱火热的生活,带着学生触摸时代脉搏。

有多少次,她奔波采访抗疫一线人员、乡村振兴带头人等各行各业干部群众,感受信仰的力量,把这份情怀融入课堂。

她的思政课,之所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那是因为她走得远、看得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周荣方还积极加入志愿者团队,两次获得优秀志愿者证书,并在微博记录“志愿者日记”。网友、学生纷纷留言,“看了周老师的日记,我也去当了志愿者。”

“每天睁开眼睛,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周荣方秀气苗条,但小小身板仿佛蕴藏着无限能量。

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最美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周荣方律己甚严,总步履匆匆,其实,她早已走在了前面。

一站上讲台,一投入工作,她总是神采飞扬,但其实,她常在深夜读书备课,从没节假日概念。

“每天清晨睁开眼睛,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她说。

既往成绩归零,非要和自己较劲儿,明天一定要超越今天,周荣方就是这样一个人。

[奖状贴纸同奖状抱枕怎么做]

引用地址:https://xus168.net/202408/14109.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