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男老师什么礼物好,送女老师什么礼物好,送老师的礼物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礼物网

适合老师的工艺品同毕业季送给老师的手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适合老师的工艺品,以及毕业季送给老师的手工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印记•邢台70年|了不起的邢台人」石头玩出新花样!邢台美术老师这组创意手绘,看完你一定会爱上它

在我们周围

石头仿佛是最不起眼的东西

大路旁,小河边

不起眼的小石头到处可见

但是,只要你仔细地揣摩

展开联想,并把它巧妙地装饰一下

就能赋予这小小的石头生命的气息

成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

精灵古怪的猫头鹰、一脸呆萌的象宝宝…

当石头遇上画笔

他在无限创意中将一颗颗朴实无华的石头

变得色彩斑斓,富有生命力

本期了不起的邢台人

让我们走进

邢台市第二十九中学美术老师杜超

杜超

在杜超的家里,最抢眼的就是几排石头画。树袋熊、猫头鹰、大熊猫、花花草草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灵动而有生气。

如何完成一幅石头画?杜超说:“每次画石头画之前,都要去大山里寻找适合自己画画的石头,保留石头的原样,尽量减少打磨。哪些是适合画动物的,哪些是适合画鱼,哪些是适合画卡通画的等等,从石头的原本形状中找灵感。” 有了灵感,他就果断把这样的想法施展在石头上面,通过自己的绘画技巧,竟然让冷冰冰的石头,一下子变的更加的萌态可掬,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但是对杜超来说,石头不是冰冷的材料,它们也有生命,有独特的灵魂。每次找到适合的石头,他都会很认真思考,并努力创作。

在石头上画画有很多限制,主要是可画画的面积非常小,操作上得小心翼翼,想要达到美观却不失细节的效果就要非常仔细。“从石头的挑选、处理、清洗、到绘画的过程,都需要很大的耐心。”

从选择形状、颜色都合适的石头,到设计自己内心为之着迷的图案,再到上色以致全部完工,少说也要一整天的时间。据统计,几年下来,杜超所画的作品已经超过600多幅。

了不起的邢台人

在邢台这座小城里,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或日复一日坚守岗位,或勤勤恳恳追求幸福,或心怀感恩身行善举,或日日夜夜奋进追求……

他们很平凡很普通,却又很可爱很可敬,在点点滴滴的工作和生活中,赋予“了不起”更广更深的内涵。

为庆祝建国70周年,展现邢台人的风采,邢台网将持续关注和报道身边这些“了不起的邢台人”,如果您身边有,或者您就是这样的人,欢迎来信向我们推荐。邮件:,和我们一同分享新时代的邢台声音。

创意与关怀之旅:七年级学生手工课的心灵洗礼

在学校的一角,七年级的学生们充满期待地聚集在一起,迎来了一节充满创意和乐趣的手工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关爱他人的精神。

在这次手工课中,精心挑选的手工主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折纸艺术、手工绘画和手工制作小礼物等多样化的主题,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艺和创意。看着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老师感到满足和欣慰,因为他们知道这将是一节让学生们留下美好回忆的课程。

在开始制作前,老师进行了简单而生动的示范和讲解,确保每个学生都清楚制作步骤。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不时点头示意,表达着对老师的理解和期待。随后,学生们踊跃发挥创意,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尝试着加入自己的设计和想法。有的同学用五颜六色的彩纸折叠出精致的千纸鹤,有的用色彩缤纷的颜料绘出美丽的风景,还有的制作出小巧别致的礼物,准备将其送给亲朋好友。

学生们分组进行手工制作,积极参与交流和合作。在忙碌的手指间,他们分享着制作心得、相互倾听,团结协作的场面让人动容。老师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们克服困难,努力完成自己心仪的作品。

手工制作结束后,欢快的笑声响彻整个教室。学生们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的心得和感受。互动交流的环节成为了他们之间更加亲近的桥梁。

在这堂手工课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制作作品的技巧和经验,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友爱与关怀的力量。用爱心铸就的希望之桥,在学生们的心中延伸,将友善和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

这节手工课不仅仅是一堂普通的课程,更是一次美妙的心灵洗礼。学生们通过手工制作,懂得了用爱心关注他人,用创造力传递温暖。在这片孕育着爱与美的土地上,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和升华。

未来,这些爱心和温暖定会在学生们成长的路上绽放,成为他们拥有坚定信念的力量。用爱心铸就的希望之桥,必将引领学生们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毕业展 _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2022届研究生优秀毕业作品线上展示

【毕业季·展览】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2022届研究生

优秀毕业作品线上展示


01 国画系

前言

盛夏将至,不同寻常的毕业之风又一次迎面吹来,本届研究生又于疫情之中毕业,在导师的带引下,毕业创作中运用自己三年所学,表达了个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感受,创作出体现自身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作品。

本届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创作,不仅仅自足于艺术形式上的实践探索,在经历疫情的非常时期,又多了一份人文关怀,利用在艺术实践中进行多维度尝试,展开自身心灵的洗涤……,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仍有生涩之处,但迎难而上的探索和追求,是可喜可贺的。

愿中国画系的同学带着雅致的人文情怀,把中国画系的花瓣吹向各地,不停思学,与时代融合,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

中国画系

2022年4月27日

(一)毕业生 李兵——指导老师胡宁

 

01《陈列》系列-花与林 纸本彩墨 50cmX83cm

 

 

02《陈列》系列-瓶罐 纸本彩墨 45cmX100cm

 

 

03《陈列》系列-柜 纸本彩墨 45cmX100cm

 

 

04《陈列》系列-马灯 纸本彩墨 50cmX80cm

 

 

05《陈列》系列-果 纸本彩墨 50cmX80cm

 

(二)毕业生 张馨丹——指导老师刘天宇

 

《月儿明》 纸本水墨 200x240cm

 

(三)毕业生 曾红——指导老师刘世华

 

《啊,墙里!》,65X80cm,岩彩

 

 

《隔离即成》,65X80cm,岩彩

 

 

《光是不同时空的物》,80X65cm,岩彩

 

 

《属于昨日》,65X80cm,岩彩

 

 

《最隐秘的记忆》,80X65cm,岩彩

 

 

《留存在自己的建构之一》,65X80cm,岩彩

 

 

《留存在自己的建构之二》,65X80cm,岩彩

 

 

《留存在自己的建构之三》,65X80cm,岩彩

 


02 油画系

导师寄语

许多人喜欢优秀,看不起平凡。努力争取优秀是一种进取的精神,始终保持一颗平凡的心更是一种可贵的品德。

人的一生很短。生长在这个年代,要有理想,要有抱负,更要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周思源

同学们,又到了毕业时刻。人生总有很多阶段,这个阶段的结束表明你们成为艺术家。尽管一定有人改行,但这段学习可以终身受用。那些选择以艺术为业的人,好好在你们漫长的一生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宝贵的财富。

—— 何多苓

“愛”字的词根在“心”,懂得源头是很重要的。但认识“心”、会写“心”,仅涉字的皮毛。但真正的“愛”字,要回到“心力”,显形于“笔力”,对应于情感,才具永恒之力。

——刘勇

道路漫漫踏实的走好每一步。

——王建彬

抗疫三年,诸多不易,学果初成,望君采撷。

——魏言

走吧,能走多远目标就有多远。飞吧,能飞多高目标就有多高。

——郭维新

敏锐的感知力、独立的判断力、独特的表达力是你们的本份和优势,祝大家始终保持和拥有这样的力量。

——马杰

自尊、自信,砥砺前行。

——章肇方

2022年5月

(一)毕业生 党亚楠——指导教师魏建翔

 

作品名:《阈限空间下的回忆》

 

论文题目:回归本真——探析儿童视角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作品简介:

怀旧是矛盾的,一方面童年让人感到温馨 另一方面童年是实际让人感到恐惧的,因为童年的我没有个人意志 “我”是没有主体性的,正因为我们回不到童年才会对童年抱有美好的幻想,如果真的回到童年,自身的主体性就会消失,我们将会感到恐惧。你看到了那时的世界,却不是自己亲自参与,你的童年被揭穿了。被抹去五官的儿童,则是一种匿名在场者的象征 人类对这种在场者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心理,引发了主体性的危机。我们对童年的回顾,只能是借由父母口述或是自己的记忆和照片来间接阅读,童年就像历史一样,只能是扭曲的,没有真实的历史真相可以被发现,就像没有真实的童年经历可以被记载,童年只是发生过的心理事件,而不是客观存在过的。

(二)毕业生 段睿——指导老师章肇方

作品简介:

这是一条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由无数个瞬时性构成的并不确定的、暧昧的线……

我们始终存在于一个又一个瞬间中,存在于“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于无数个矛盾的瞬间,

既拥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却又转瞬即逝,我试着将当下短暂的触动与我的思考具体化。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酝酿和承载各种情绪,试着打破一个又一个的框架,

试图和解,也试图探索何为真相…

 

《于沼于沚》系列01水彩与综合材料530x760mm

 

 

《于沼于沚》系列04

 

(三)毕业生 龚志群——指导老师王建彬

 

《作曲no.7》 55×74cm 水彩

 

作品简介:对三维空间的压缩,使画面消除对自然空间的模仿,能使观者在看到作品时自然而然地注重绘画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作曲No.3》 55×74cm 水彩

 

作品简介:在敦煌壁画的物象形的基础上,通过对物象的结构“解构”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形,使其与之自然形态相差甚远,这就能使它体现出更多形本身的节奏美。

 

《川西风景》 55×74cm 水彩

 

作品简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使画面更真实回归原始自然的美。

(四)毕业生 赖钊——指导老师王建彬

 

陶俑

 

陶俑作品简介:

我所描绘对象是唐代陶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在陕西的博物馆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陶俑,千姿百态,万象丛生。有的俑席地而坐,闭目吟唱,身处其中,耳畔传来的是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急雨丝语,;有的俑骑马射箭,英姿飒爽,脑海里浮现的是踏马游江的恣意洒脱;有的俑婀娜多姿,体态轻盈。十足的韵味不自觉的从眉目间流露出来,宛若为心上人献了一曲霓裳,伫立在这些俑前,一幅幅有趣而又生动的画面浮现在我脑海,好像自己也参与在其中,乐此不疲。他们所传达的喜悦之情,还有盛唐时期开化的民风和幸福的生活,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忍不住想要一窥究竟,同时也对创作陶俑的匠人敬佩不已,惊叹于他们的细致的刻画手艺,与精湛的雕刻技巧。

都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这段行程里,我希望运用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通过水彩画创作的形式,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记录下学习的过程。

(五)毕业生 李茜琳——指导老师王建彬

 

《石窟痕影·残意》 73×65cm 纸本水彩 2019年

 

作品简介:

作品是基于佛像造像艺术的再创作,偶观青衣江畔一摩崖石刻,观其佛面已毁、周景残破,但却雕工细致、内容丰富,充斥着历经风霜的历史感、沧桑感,尤观佛面已不见,感受到历史的痕迹,故用笔墨融入自身当时之感,用干笔皴擦表现其肌理,留于纸面,成其画,名曰“残意”。

(六)毕业生 刘娇——指导老师章肇方

 

《掩面》 85x45cm 纸板水性综合 2022年

 

作品简介:

关于创作,在材料堆叠的背后我更注重真实感,在虚实之间寻找、建立真实。这个真实感不是写实,而是对身边事物真实的感知、真实情感的表达以及用作品和观者真实的互动。

作为一个在山城大山环绕间长大的女孩,对自然物质有着无尽的向往和迷恋。这也许也是我之后对水性材料着迷的原因,在层层叠叠的水性材料下,是我对自身成长、生活环境以及周遭人物景象的表达,无论取材还是创作形式,都追求自然和真实的表达。

(七)毕业生 刘洋——指导教师王建彬

 

作品名称:《问弄雪飘枝》

 

作品简介:

雪景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沉醉在其中。但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却唯独东北的雪景最是让人流连忘返。作者以“雪”为主题进行了系列的创作。

《问弄雪飘枝》以冬季被大雪覆盖的田地和树木为创作的主题内容,本幅作品的空间塑造主要是通过颜色的使用来区分画面层次,营造氛围。描述的画面就是冬季限制的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周边的树木与空中飘雪遥相呼应,展示大自然独特的魅力。

 

作品名称:《雪深春尚浅》

 

作品简介:

雪景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沉醉在其中。但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却唯独东北的雪景最是让人流连忘返。作者以“雪”为主题进行了系列的创作。

《雪深春尚浅》以初春的东北的农家菜园为创作主题,结合空间塑造的手法,将远山、农舍、树木、柴草垛的层次表达的非常清晰,同时也将已融化和未融化的雪在画面进行了恰当的处理。通过画面传递的情感信号——春日虽浅,但不会太远。

(八)毕业生 汪珂漪——指导老师刘勇

作品介绍:

我们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冰箱里装的不止是菜,更是希望。

 

《隔离日》1

 

 

《隔离日》2

 

(九)毕业生 徐单卓——指导老师何多苓

 

作品名称:《杂花》

 

作品简介:

《杂花》(90x90)来源于风景照片,初始把照片抽象出几何平面,将花和植物作为底色,采用打磨、遮盖等技法,选择性与破坏性相结合,使表层与底层颜色同时显露出来,最后,整个作品已脱离了最初图像,最终予以“花中有绿、绿中有花”的艺术体感。整个创作过程自由联想贯穿始终。从画面整体来看,给人直接感受是一团紧簇的花卉,倚山盛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但周围景色略显些衰败,这是这幅作品有意“突兀”这簇花的“美”感。通过这簇花,使人联想到无边无尽“花”的海洋。

(十)毕业生 张瑞翔——指导老师魏建翔

 

作品名称:《祝福》 系列

 

《敞开的暗 盒作为行动的影像艺术》

作品简介:油画30X40cm

这些图像原本来自于生活照片,我尽量细致写实的刻画它们,想画出一种亲昵的凝视感

(十一)毕业生 张悦——指导教师魏建翔

 

作品名称:《皮格马利翁系列》

 

作品简介:

是我创造了你,还是我发现了你?

如果是我创造了你,你便只是我的缩影;

我希望是我发现了你,这样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03 雕塑系

(一)毕业生 冯文开——指导教师牟文虎

作品名称:无题

作品简介:

成都和我的家乡之间有一条直达的列车。坐那趟火车要两夜一天。其要经过广西一带,那里的地貌确实稀奇,在一片很平的地上那些山突兀而起。漫长无事的旅途唯一能聊以慰藉的只有窗外的它们了,有的山下还有一些房子,昏昏然然之际生出了一种感动的印像。这种源自于山在大地之上的想像催促着我想要去做那样的东西。

(二)毕业生 黄河峰——指导教师印洪

作品名称:《撮泰吉》

作品简介:

本次毕业创作以木雕的形式对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彝族文化“撮泰吉”进行研究。“撮泰吉”意为“人类变化的戏”,“变人戏”,为地方特有戏曲剧种,最早可追溯到汉时期,2005年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分别为“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驯兽”。本次创作采用了驯兽、迎吉祥、繁衍后代几部分,创作中马的造型借鉴了汉时期的造型语言特征,马背上的人物以拼接组合形式呈现,墙上面具以横构图进行摆放则是为整个雕塑布局中,点、线、面的构成关系而设计,彝族人对头发是具有崇敬之情的,以粗麻绳替代,地上面具使用拼接组合方式,采用夸张和怪诞的创作手法,高挺的头颅、上扬的眼角、高挺笔直的鼻子都是很鲜活的彝族人形象。背小孩者则是人们对繁衍生息的崇敬之情,黑颈鹤则为当地草海候鸟,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雕塑创作和材料语言是丰富多样的,本次毕业创作采用木雕的创作形式,在继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探索。

(三)毕业生 刘停停——指导教师许庾岭

作品名称:《寻梦》

作品简介:

很多人童年都会有陪伴自己的人偶,如今它们又去往了何处?回忆起从前,它又应该是何种模样?本次创作以BJD(球形关节人偶)为元素去寻找属于过去的记忆。

关节人偶主要是以球形作为关节,人偶常是内部中空的结构,再由一根有弹性的绳子将其所有部分联接在一起,这根“筋”就如同在制作架上雕塑时搭建的铁丝支架,所以完成制作后的人偶没有固定动作,你可以随意改变它们的动态。除此之外,人偶的脑壳一般都会开颅,可以让你打开它的后脑勺以便更换自己喜欢的眼珠。藏家可以给自己的娃娃一张独特的面容,设计人偶的头发,有些人还会给人偶的耳朵穿孔等等,基本人偶所有的身体零件皆可重新组装拆卸。

(四)毕业生 喻竣——指导教师印洪

作品名称:《拾光》

作品简介:

在我的创作中,对于造型语言的表达与传统石刻艺术造型元素相契合。传统石刻艺术作品的节奏与韵律,形体与空间,包括每一根线条都是经过推敲、概括、提炼、加工而成,同时又包含着细微的变化,极具艺术感染力。我以传统马的造型为基点,通过不同形式的马的形象特征与形体姿态的变化来创新与布局展开,以饱满的形体结构和线条感体现不同的空间维度,且多个单元的造型组成整体的空间关系。传统马造型的题材内容与木材的本质属性的结合既丰富了造型语言又拓展了形式的多样性,并且通过自身雕塑创作实践过程的真切感受以及所得创作结果来表达一种新的形式语言,意在打造一种时空艺术下的对话,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与多元性。

04 动画系

序言

2019级的四位动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汇报展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如期而至,实在不易。
这四位动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包含实验动画与插画。谢林意同学的插画作品《蜀廛赋》 “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地再现与讴歌当下人民的生活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表现川渝地区的市井风俗文化,唤醒人们对市井生活的温情回忆;张琴同学的作品用赛博朋克风格来完成中国传统的节日插画图像,为未来科技与传统文化碰撞下的艺术实践进行延展探讨;王玺婼同学的《广元地域文化插画系列》关注广元地域文化元素的表达,从地域文化出发推动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挖掘;郭芳同学的实验动画围绕“系统”展开,极富哲理与辩证思考。

感谢高中立、邓育林两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三年来对各自所带研究生的因材施教与悉心培养。

时值立夏,这是一个标示着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借此衷心祝愿即将走出校园的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保持独立的思考与审慎的激情,前程似锦!


动画系
2022.5.5

(一)毕业生 谢林意——指导老师高中立

(二)毕业生 王玺婼——指导老师邓育林

(三)毕业生 张琴——指导老师邓育林

(四)毕业生 郭芳——指导老师邓育林


《系统》前置作品导览

实验动画

系统

SYSTEM

作品导览:

本动画时长总计14min45’。故事总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 CONFLICT 矛盾

第二章 STTACHING 依恋

第三章 LOSE 丢失

第四章 SYSTEM 系统

核心理念:

人类生活在世界当中,藉由不同的系统和系统的切换以生存。系统发生于人之中,时刻伴随着人类生活,每个人类的每次行为与决策都并不完全孤立。人生由各式各样的系统组成,无论是消化系统还是神经系统。系统由两个方面构成:人之外的社会关系系统的思考与人之内的感官与情感的总和体验系统的思考。单一物理人由其自身的生物特征构成了生物系统,但是无论何种物理单元的交织,真正影响人类精神的系统的核心问题依旧是人与人的关系系统的交织:依恋、矛盾、失去这三种普遍的关系状态随机组合组成的系统,栖身于人生中的各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交织和生物人系统的运作就是人生的历程。

主题思想:

系统构成人,人构成系统,人与人的系统构成人生。


05 工业设计系

前言

理想与现实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俄国著名的寓言作家、诗人、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

2022届研究生张说同学立足当下我国的深度老龄化社会现状,从智慧康养的理想视角研究老人陪伴型助行车的现实设计。研究生周玥琦同学研究科幻电影道具设计的塑造与构建,吸收设计营养,归纳其设计方法与特征,用以启迪现实产品设计。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两位研究生通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利用专业知识,架构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是毫无意义的,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的。体现了年轻一代设计人的担当与责任。

——郑伯森

导师寄语

历三载

研途至尽头

目所及 皆回忆

心所向 皆过往

初心如磐 奋楫笃行

静水流深 沧笙踏歌

云程发轫 万里可期

——易晓蜜

(一)毕业生 张说——指导老师郑伯森

 

1《NECO-0101老人智慧助行车》半侧

 

 

2《NECO-0101老人智慧助行车》正面

 

 

3《NECO-0101老人智慧助行车》背面

 

 

4《NECO-0101老人智慧助行车》无人机细节图-1

 

 

5《NECO-0101老人智慧助行车》无人机细节图-2

 

 

6《NECO-0101老人智慧助行车》细节图

 

06 视觉传达设计系

前言

川音成都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迎来了8位2019级的研究生毕业。今年疫情不断地反复,视觉传达设计系师生们在随时检测核酸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承受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焦虑,但导师们坚守了自己的职责,同学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了本次毕业设计。本届毕业研究生专业能力展示尽力坚持了线下展,作品呈现了视觉传达设计的面貌,展现了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探索设计的可能性,视觉传达设计系一直以来坚持扎实的基础教学,同时鼓励研究生们不要止步于理论学习,要能自主的发现和展开设计探索,这次专业能力展示正是同学们通过观察、摸索和努力钻研而产生的成果。2022届研究生这两年几乎在线上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仍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自己的导师保持密切的交流,不断克服困难完成作品制作。我们祝愿2022届毕业研究生专业能力展示圆满成功!希望毕业生们有鹰击长空的气势和志向,能直面未来的不确定性,继续用专业技能激发自身潜力,勇于探索和拥抱广阔世界。

导师寄语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不要放弃你的专业。

——周靖明

只有心中有一片希望的原野,勤恳耕耘将迎来一片葱绿。

——冯晓云

疫情期间,毕业不易,骑上绿马,一路畅行。

——匡诚

希望同学们有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凌云壮志。

——杨开敏

(一)毕业生 杜菡——指导老师冯晓云

(二)毕业生 马靖东——指导教师周靖明

(三)毕业生 陈奕希——指导老师杨开敏

原初APP界面设计

颈椎病中医康复可视化设计


07 环境艺术系

(一)毕业生 林宸——指导老师向燕琼

作品名称:《向死而生—城市背景下公墓景观的重新诠释》

作品简介:

在城市化和致密化加速进行的时代,城市墓地该如何保持与城市的相关性,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兼容性,是本次设计的主要关注点。设计概念之初的来源于对生命的思考,引用海德格尔对死亡的哲学理念:向死而生。即死亡与新生的一种循环,从而衍生“无限循环”的设计概念,在场地之中不仅通过具象的形态进行设计概念的表达,而且通过场地空间的转换与使用者心理变化的结合,来达到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循环。同时,引入生态葬的方式到场地之中,与城市公共空间更好的结合,使之成为生者的思考之地,死者的安身之地,城市的可持续用地以及环境的生态绿地。

(二)毕业生 钟消令——指导老师向燕琼

作品名称:《MO境绿地——成都市青龙湖未来青年创意社区规划设计》

作品简介:

建筑垃圾不断增多,造成的环境污染难以估计,长期以来因缺乏统一完善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和科学有效、经济可行的处置技术,导致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市郊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导致占领大量土地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此,本设计是通过对建筑垃圾的研究分析,将建筑垃圾作为再生材料进行模块化方式的资源化利用,以积木乐高为模块化灵感来源,并对模块化形态进行推演、创造出可随意变换组合的“奇妙模块”,提出建筑垃圾模块化的应用策略,最后以青龙湖未来青年社区作为场地进行设计验证,希望能通过模块化探索出一种可广泛利用的再生材料应用于景观设计及景观工程之中。

(三)毕业生 苟媛媛——指导老师向燕琼

作品名称:《从回“忆”到回“归”》

作品简介:

当我们在思考如何从容地度过晚年生活时,答案是五花八门的。一壶清茶陪伴的悠闲下午,顽皮的儿孙在一旁嬉闹,志趣相投的好友们坐在树荫下谈天说地,感受暖洋洋的阳光照在身上,追忆着各自以往的精彩人生……对于一名设计者而言,我们希望晚年的人生是被完全尊重与善待的,也希望用专业打造一处饱含情怀与温度的身心灵安放之地,并始终满怀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养老方式变得多样化,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养老政策的指示,针对成都市温江区李家湾养老景观设计进行了探索分析,在整体景观规划中,对田园风貌空间、疗养场所空间、田园式的休闲空间以及交流空间进行了设计。田园风貌景观多以农耕体验、家禽饲养、种植景观为主,疗养场所主要以漫步冥想、中医药疗养为主,休闲空间主要是用田园景观的要素来营造娱乐空间中的田园氛围,最后是交流空间,通过构建集体开放式空间、小群体半私密性空间、个人冥想私密空间给老年养老生活带来乐趣。

(四)毕业生 周宇——指导老师唐毅

作品名称:《我们的世界——交互式沙盒社区》

作品简介:

城市日益发展下的今天,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迫在眉睫,不盲目的大拆大建而主观的去保留城市文化特征才是现代城市更新改造的新模式。而本文则是基于对老旧社区的调研研究,并结合装配式模块化这一建造模式进行应用与探究,使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上尽可能的减少对场所的破坏。

本文在对装配式设施相关文献的研究中整理其理论、发展、案例等方面,分析总结了装配式设施模块化运用场景,细化其不同的运营模式。在通过对老旧社区的实地勘察调研,分别从其概念体系与具体功能进行研究,并提出在老旧社区的改造中运用装配式模块化景观设施的探讨研究上,将“模块”照进老旧社区中,连接每一个空间和居民。

 

手工模型

 

 

装置搭建

 

(五)毕业生 刘文慧——指导老师唐毅

作品名称:《永丰“无限”空间设计》

作品简介:

人们的医疗卫生和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得到了保障。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以及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对老社区的活动环境和活动区域进行分析和再设计,并结合现代居住规划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发展个人兴趣,有利于老年人结交好友的活动区域,让老年人可以在社区中找到事情做。

本设计将从各个案例和理念中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出发,对现有的老年社区环境进行调研与考察。分析改造社区中现存的活动空间的问题、老人对活动环境的需求、老年活动中心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中的应该注意的事项展开。

(六)毕业生 曾铭——指导老师田勇

作品名称:《更新与再设计——泸州市龙湖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作品简介:

本设计主要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从“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三个方面为出发点,运用艺术与设计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展开新时期的生态、产业、文化振兴的设计探讨。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学、艺术美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理论融合,进行对川南村落民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与打造进行设计研究。并结合“泸州市龙湖村”景观设计课题作为研究背景,运用规划设计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和乡土文化元素适用性来展开对村域的居住环境进行解读研究,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泸州市龙湖村的建造和设计中,以塑造优质的村落景观环境为目的。对其村落建设打造上在产业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建设、乡土文化的传承以及表达进行分析运用,围绕着人居环境的特点,创造出其优质而又有特色的村域景观环境形式。

(七)毕业生 罗玉琪——指导老师田勇

作品名称:《城市涟漪》

作品简介:

儿童是城市发展的未来,学校是连接儿童的情感链接点,塑造一个兼具功能性和安全性的学校街区空间是儿童独立出行活动的基础条件,城市涟漪的灵感来源于新苗街区曾是南丝绸之路驿站点,整体空间由简洁有力的水波纹线条元素组合而成,以及形似绵长画卷的城市长廊,同时颜色的运用起了关键作用,灰色石材与蓝色色调注入活力,突出了城市家具的互动功能,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了轻松欢乐的娱乐空间,为儿童注入可持续的快乐,在激活街区活力的同时,提升了游客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感受和体验,打造舒适性、功能性、安全性、便捷性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从而营造儿童友好空间序列空间体系。

来源:四川音乐学院

[适合老师的工艺品同毕业季送给老师的手工]

引用地址:https://xus168.net/202504/20021.html

tags: